我们对幼儿绘画心理解读及指导
1、绘画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
童心是神奇的、美妙的,童心最富有幻想。孩子的画虽然寥寥数笔,貌不惊人,却在简约中形具神生,大有“稚拙中见生动,平淡中见天趣”的意境。这一点在低幼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尤为突出。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尚不成熟,只会使用词语、短语和最简单的短句,而这些不足以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,绘画恰好弥补了这一点。它以独特的性质和独特的方式为孩子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天地,并在启迪孩子的创造力、想象力,培养观察力、审美能力以及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。
2、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倾
对一岁半到三岁孩子的绘画指导,家长们往往有两种倾向:一种是“纯自由的放任式”。对孩子的绘画活动和作品不屑一顾或偶尔惠顾,总是忍俊不禁、一笑了之。认为这一时期孩子的绘画没有艺术表现的倾向和艺术欣赏的价值,更无须谈及有目的的引导和教育。另一种是“孜孜不倦的早期干预式”。望子成龙的家长认为“子不教,父之过。”“早教早走,多教多走。”,常常买来成堆的画册,手把手地教孩子圈圈点点。但他们缺乏对绘画教育的了解,总是纳闷:这画的是什么啊?尽瞎涂,一点儿都不象。甚至怀疑孩子是否有“天赋”。
3、传统绘画教学的偏导
传统绘画教学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历程。教材内容的安排看似由简到繁,但只是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造型能力的发展,认为:物象的形状越简单,孩子越容易掌握。所以教材安排从简单形到复杂形,从单一图形到组合图形。这种安排看似符合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的原则,但实际上孩子认识世界并不是以形的繁简为序,他们喜欢自己熟悉的、感兴趣的人和事,孩子*开始画的便是“蝌蚪人”。传统绘画教学常以简笔画的方式,用概括了、简化了的图形作为表现的元素,通过临摹灌输给孩子,让他们掌握绘画的“词语”。模仿的确是孩子的天性,但是长期先入为主地教他们模式化的东西,就会使孩子形成定势,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,失去发现和创造的灵感。
一个对孩子的绘画发展没有明确认识,对孩子的心理需要没有正确剖析的教者,怎能做到因人施教、因势利导呢?因此,我们有必要对学龄前孩子的绘画发展和心理需要,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,并以此为据来选择合理的内容,进行适宜的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