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任校长时,又一次在校园里偶然看到王友同学用小石块砸别人,便当即制止了他,并令他放学后,到校长室谈话。放学后,王友来到校长室准备挨骂。可一见面,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说:“这奖给你,因为你按时到这里来,而我却迟到了。”王友犹豫间接过糖,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:“这块糖又是奖给你的,因为我教训你不要砸人时,你马上不砸了。”王友吃惊地瞪大眼睛,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给王友:“我调查过了,你用小石块砸那个同学,是因为他不守游戏规则,欺负女同学。”王友立即感动地流着泪说自己不该砸同学。陶行知满意地笑了,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:“为你正确认识自己错误,再奖励你一块!我的糖发完了。”
从陶先生的做法里,我看到更多是管理与领导力、个人魅力的同时影响,让王同学心服口服,打从心眼里决定要做到先生期望的人,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。
很多人都知道现在的管理是“以人为本”,人,本就是感性为主,“非理性”的。很多领导在工作中,会把“我认为”你是怎样的,你是怎样的放在处理事情的首位,而忽略了应该先看事情,着眼于事情与任务的目前*性,只评在某个任务中下属的能力表现,却更多在通过一个事情,便认为某个人所有事情都不行,给对方贴上标签。
四块糖的故事,如果换在今天的管理任务中,可能更多领导人会说的是:“你这个人怎么回事,总是惹事生非,总是打同学,违反校规,再这样下去你就退学吧!”如果下属不说话,就是他认为自己做的确实是错的,如果说话就是狡辩。 于是,就看到这样的现象,员工觉得委屈于是离开了,领导认为弄走刺头换个更听话的就万事大吉了。事实上却是刺头员工在别人公司遇到个愿意倾听,愿意给机会,愿意辅导下属的领导,慢慢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,变成明星员工了;那个总挑所谓听话的领导,越做越累,要想的事情,决定的事情太多,认为员工都没能力,都笨。老板却认为这个*没有执行力,没有活力。
在学习领导力并实践的三年中,就非常感触于领导力里的影响的过程,所谓言传身教,竖立榜样,讲求因材施教,因地制宜,上善若水。更难得于能给出机会“诱导”出员工发挥出更强的能力。有几句话是优秀领导者常常会说的:你觉得怎样才好呢?有没有别的办法呢?你打算怎么办?这件事情责任在我,但目前我们还是要先解决问题,你认为呢?这个主意太好了,你实在是太有才了!这件事情做得太漂亮了!你太强大了,一定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样想出这么妙的解决方案的……最打击员工的主管会说:这是你的责任,你搞砸了!你怎么这么笨!说了多少回了,你有没有带耳朵来上班啊?这件事情交傻瓜都能做好,你却不行……
还有一个故事,讲到一次家长会上,幼儿园的老师对一位母亲说:“你的儿子有多动症,在椅子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,你*带你儿子去医院检查一下。”在回家的路上,儿子问妈妈老师讲了些什么?妈妈跟儿子说:“老师表扬了你,说你原来在椅子上坐不了1分钟,现在能坐3分钟。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很羡慕你,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。”那天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饭,而且没有让她喂。儿子上了*。家长会上,老师说:“全班50名学生,你儿子考倒数第2名。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。”回家的路上,妈妈流下了眼泪,然而,当她回到家中,却对儿子说:“老师对你充满信心,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,只要细心些,会超过同桌。”说这话时,它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发亮了,沮丧的脸也舒展起来了。第二天上学时,去得比平时早……儿子高中毕业了。学校打电话来让儿子到学校去一趟。儿子从学校回来,把清华*的录取通知书交给她,突然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发哭起来,边哭边说:“妈妈,我一直都知道我是个笨孩子,是您……”,这时,母亲悲喜交加,思绪万千……
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,他们都有被尊重的需求,有时,一句表扬与认同,就是前行的力量。在管理者准备批评员工,对员工抱有意见的时候,请回想一下,你是针对这个人还是这件事呢?你想好怎样与他一起解决问题了吗?你有表扬过这个员工做得好的地方吗?你做到过就事论事来处理工作吗?
管理者有职位权力不等于就有领导力,那需要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,影响力不是一天就会有的,如果你没办法改变他人的时候,你可以改变自己去适合对方,用更多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,成就你最有效的领导力。